记者 赵宇飞 周闻韬
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的“现金贷”平台负责人告知记者,实在,从事“现金贷”业务需具备完美的风控系统、优良的猜测筛选和主动决议能力。2014年平台与金融机构协作摸索“现金贷”业务时,业内从事该业务的平台还未几,运营也比拟标准。
让杨宇深陷债务危机的“现金贷”,即近几年崛起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,存在无典质担保、小额短期、便利机动等特色,因而吸引大批无奈得到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,如大学生、初入社会的年青人等。
而简直所有平台都宣称,本人是正规的金融企业。记者发现,市面上少数“现金贷”平台由正规的金融机构运营,多数平台当面的运营企业多以“金融信息服务”等字样冠名。
业内人士反映,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行业生态下,部分不良“现金贷”平台借畸高的利率和逾期费攫取暴利,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,债务人“多头借贷”景象普遍。在具体监管政策落地之前,种种乱象将连续存在,其背地暗藏的风险不容小觑。
杨宇的父母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偿还贷款。在此进程中,逾期费、管理费和利息的转动却从未结束。贷款全体结清时,本息已从当初的2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。
考察中,当记者问及逾期还款的问题时,局部平台的工作职员表现,公司与专业催账团队有配合,假如逾期超过30天,将催促借款人结清本息,并直言 “催账的人立场个别都不太好”。
原题目:利率畸高 催收滥用暴力 ,财神374374高手贴;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
记者随机选取一款名为“发薪贷”的手机应用,下载并注册后发现,“发薪贷”提供工薪贷和急速贷两种借款方式。前者额度较高,还款周期较长,但借款到账须要1至2天;后者能够极速审核,当天即可到账,但额度较低。
“如斯高的利率,谁还关怀危险把持?”该负责人流露,全部行业普遍的坏账率在20%以上,却仍然能攫取暴利,甚至有的平台坏账率濒临50%,仍有盈利空间。
在“发薪贷”的界面上,不断滚动发布着成交的记载。记者察看发现,仅半个小时内就成交了数十笔,放贷金额达数万元。
义务编纂:张迪
暗访:低廉利息暗藏玄机
“畸高的利率是‘现金贷’平台敢于‘零风控’放贷的基本。”深圳一家“现金贷”平台CEO坦言,在部分“现金贷”平台,高额的本钱都以治理费、手续费等情势呈现,其目标是狡兔三窟。由于我国法律划定,年利率超过36%为印子钱,超越的部门不受到法律维护。
然而,数千家借贷平台发现市场机遇后簇拥而入,部分平台资金起源并非持牌金融机构,而是来自个人,利率也越来越高,这种平台花大价格投放广告,拼抢客户,让“守规则”的平台没了生路,也让整个行业“变了味”。
“现金贷”乱象侵蚀金融平安
“短信、电话、上门是部分‘现金贷’平台催收的三部曲,‘现金贷’的服务对象自身还款才能较弱,加之有些借款人存在骗贷嫌疑,上门催收是最后一步,也是最不客气的一步。”北京一家“现金贷”平台负责人说,有的借款人迫于压力或受催债人“指导”,只能在其余平台借贷还钱,并不停地“借新还旧”,利滚利的成果就是,终极发生巨额本金利息,导致借款人陷入债权危机。
这两项费用的收费根据是什么?面对记者的追问,该客服人员说:“这是公司内部的相干规定。”
噩梦:入门轻易脱身难
年轻人深陷债务危机的案例也不足为奇。今年4月,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,不堪裸照威逼烧炭自杀,总共波及5家现金贷平台,累计借款257笔共计57万元。
不外,看似低廉的利息实则隐藏玄机。一位“发薪贷”客服人员先容,如果用户抉择“急速贷”服务,假设贷款500元,实际到账仅有425元左右,扣除的费用包含“平台服务费跟运营费。”
只要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、接洽方法等基础信息,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多少千元……去年以来,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“现金贷”业务敏捷突起,甚至被视为互联网金融范畴的最后一块投资“宝地”。
记者暗访多家平台发现,相似“利率不够,其他费用来凑”的现象在“现金贷”行业普遍存在,只是收费名目各不雷同,大部分平台的实际利率也因此远高于36%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。
监管:亟待细则出台
“现金贷”为何陷入争议漩涡?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决议以亲自休会的方式一探毕竟。记者发现,只要用手机在各大运用商店搜寻“现金贷”,即可发现上千家经营这类业务的手机利用。用户注册这些平台根本不存在门槛,大多只需供给手机号码、身份证号码以及自己银行卡,通过审核后即可破马提现。
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核心主任薛洪言说,这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“现金贷”行业存在的问题,但在具体的监管政策落地之前,种种乱象还将持续存在。“今年4月《指导意见》刚出台时,‘现金贷’行业沉静过一段时光,最近一两个月,整个行业又火了起来,各家不良平台又开端招揽业务了。”
独一无二。去年3月,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大学生,在欠下60多万元“现金贷”之后跳楼自杀。今年6月,重庆一名大学生欠下10余万元“现金贷”,在家人无力偿还的情形下跳江自残……
无奈之下,杨宇先后从20多家“现金贷”平台借款,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本息很快“滚雪球”般达到2万多元。杨宇的支属、友人都收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信息,还一直有人到杨宇的家中催款。
“现金贷”曾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“宝地”。有研讨机构数据显示,“现金贷”市场活泼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,市场范围将来可到达万亿元级别。业内广泛以为,“现金贷”将在必定水平上,补充传统金融机构笼罩不足的短板。
一年多以来,重庆的陈女士全家阅历了一场恶梦。儿子杨宇(化名)前后在20多家贷款平台借款2万多元,全家人陆续偿还了大半年,直到今年5月才将本息10余万元结清。
而催收能力成为部分平台的“中心竞争力”。因为坏账率较高,催收难度较大,在暴利的驱使下,各“现金贷”平台的催收手段层出不穷。好比有些放贷公司在放贷的时候会要求读取贷款人手机联系人名单,如果贷款人不还款,除了向贷款人催收外,还会骚扰联系人名单里的所有人。
然而,远景看好的“现金贷”却频频陷入争议漩涡。比方,此前满城风雨的“裸条”事件,就是“现金贷”争议的冰山一角。一些不良“现金贷”平台滥用借款人信息,向借款人挚友发送裸照,以此要挟借款人还款。
今年4月,银监会印发《中国银监会对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点意见》,明白请求做好“现金贷”业务运动的清算整顿工作。随后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深圳四地也持续发文整顿“现金贷”业务。据记者向业内人士懂得,截至目前,详细的监管政策尚未正式落地。
另外,高额的逾期费让部分“现金贷”平台岂但不顾虑用户逾期,甚至还盼望用户逾期,因为逾期费比利息要高得多。业内人士普遍反映,在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的情况下,假设用户都逾期一个月,只有能收回30%客户的钱,平台就足以获取暴利。
费用方面,该平台的借款综合用度由利息、服务费、平台经营费等形成。其中最低利率为天天0.03%,即在“发薪贷”平台上借款100元,每天需支付的利息约为0.03元。
在一家名为“极速现金侠”的“现金贷”平台,其借款手续费由借款利息、信审查问费和账户管理费三部分构成。假设用户借款14天,每天的利息为0.05%,但总共收取的综合手续费却高达15%,年化利率也超过400%。
不言而喻,“多头借贷”储藏风险。多家持牌征信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,当前“现金贷”行业的多头借贷比例已超过50%,个别平台高达70%以上,甚至有的客户同时在上百家平台借款。业内人士普遍担心,这是危险的信号,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“总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最终可能引发雪崩。”
例如,“发薪贷”的经营主体是上海的一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,该公司经营范畴包括金融信息服务(除金融业务),投资管理,资产管理等方面。
除此之外,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逾期还款问题,该平台将按每期10元征收违约金,还会收取逐日2%的罚息。
杨宇是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。去年初,为购置新手机,杨宇无意中发现一些主打“现金贷”的贷款平台,只需提供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,资金当天就能到账。杨宇立即决定借款3000元,每月利息200元。
记者算了一笔账:在该平台贷款500元,如果贷款期限14天,实际得手资金仅为425元,到期敷衍本息应为502.1元,实际日利率为1.1%,年化利率达到401.5%,远超我国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率36%上限的十几倍。
“当时,我对200元的利息并不在意。”杨宇说,他当时正在应用课余时间做兼职,认为能轻松偿还贷款,但未几后他被用人单位解雇,无法按时偿还。后来,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信息才得悉,一旦逾期还款,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。
然而,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调查发明,市道上已涌现上千家“现金贷”平台,在“劣币驱赶良币”的行业生态下,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,以服务费、管理费的名义掩饰畸高的利率,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,借此牟取暴利,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腕层出不穷。业内人士反应,固然今年来监管层已宣布整理“现金贷”行业的领导看法,但详细监管政策尚未落地,行业乱象正在侵蚀金融保险。